- 尚大虎;袁浩;马同富;
为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新世纪156的生产性能,根据2020—2022年度安徽省皖丰小麦试验联合体针对半冬性品种所开展的区域试验,以及2021—2022年度进行的生产试验的相关数据,对产量数据、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适应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世纪156较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显著,变异系数较小,高稳系数较高,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适应度高,适应性强。该品种品质好,抗性较强,适宜在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推广种植。
2025年20期 No.898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14 ] |[阅读次数:1 ] - 潘燕;翟付凤;顾敏京;赵元凤;张世慧;
为研究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控草效果及其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水稻品种徽两优粤农丝苗为试验对象,在仪征市丘陵山区进行水稻覆膜栽插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栽插可以较好地抑制杂草的发生,减轻除草药害的风险,同时有利于水稻争足穗争大穗,促进水稻增产;全生物降解地膜当前成本较高,水稻增产带来的效益不足以抵消增加的成本,因而覆膜栽插方式水稻的经济效益仍低于常规机插方式。
2025年20期 No.898 4-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0 ] - 郑永富;
为探索泰优6365在清流县作再生稻栽培的最佳播期,设置4个播期处理,研究播期对该品种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泰优6365作再生稻种植,头季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再生季生育期略微延长,两季总生育期缩短。播期推迟,头季和再生季有效穗数均逐渐降低,头季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生季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两季合计产量方面,3月16日、3月26日和4月5日播期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4月15日播期处理。其中,3月26日播期处理的两季总产量最高,为14 144.60 kg/hm~2,4月5日播期处理比3月26日播期处理降低2.63%,4月15日播期处理比3月26日播期处理降低16.60%。因此,泰优6365在清流县作再生稻栽培时,最佳播期为3月26日,且推迟至4月5日播种,两季总产量与3月26日播期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2025年20期 No.898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1 ] - 师伟杰;钟建龙;张学晶;
为探明河西灌区玉米种植密度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德玉126为试验材料,设7.5万、9.0万、10.5万、12.0万、13.5万株/hm~2共5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穗位高和双穗率均呈降低趋势,而空秆率和倒伏率呈增加趋势;在高密栽培条件下,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同时,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产量结果显示,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为22 762.5 kg/hm~2。
2025年20期 No.898 11-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56 ] |[阅读次数:0 ] - 尹明明;沈业松;李亚芳;李斌;郭树庆;
盐城市是江苏省重要产粮地区。为筛选出适宜盐城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春玉米新品种,盐城市新洋农业试验站引进25个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本地区生产气候条件,初步筛选出5个生育期适中、株高与穗位高适宜、抗倒性与高产兼具、较对照品种江玉877增产10%以上的品种,分别为DJ2122、通玉226、通玉232、DJ2233和苏玉241。这5个品种有较大增产潜力,可继续在当地大面积示范种植,以进一步丰富当地春玉米市场的品种选择。
2025年20期 No.898 14-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0 ] - 林静;左师宇;朱国鸣;胡小凤;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风蚀问题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驱动下日益严峻,严重威胁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花生防风蚀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实施地表覆盖和进行保护性耕作。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未来需融合多学科方法,推动花生主产区土壤风蚀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调控转变,为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范式。
2025年20期 No.898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0 ] - 时元鲲;刘海伟;董小卫;
为了筛选适宜在兰陵烟区推广的轮作模式,以冬季空闲作对照,设置油菜+烟草、大蒜+烟草、小巢菜+烟草3种轮作模式,对其经济效益及烟叶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轮作模式均可利用冬季空闲土地,增加土地产出,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和品质。综合来看,以油菜+烟草的模式最佳,该模式投入少(成本6 150.0元/hm~2)、风险低,周年利润可达23 169.34元/hm~2,较冬季空闲对照增收71.47%,提高烟叶品质的效果也较明显,值得在兰陵烟区进行示范推广。
2025年20期 No.89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25 ] |[阅读次数:0 ] - 安纪儒;李潇潇;
为明确景电灌区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马铃薯耗水特征的影响,在马铃薯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分别设置充分灌溉、轻度调亏和中度调亏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耗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进行轻度调亏处理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降低水分浪费;在块茎形成期进行调亏处理会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马铃薯苗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处理,在其他生育期充分供水,是景电灌区马铃薯节水稳产的灌溉策略。
2025年20期 No.898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0 ] - 朱丽媛;
为明确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马铃薯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均设3个水分梯度处理(充分灌溉、轻度调亏灌溉和中度调亏灌溉),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适度供水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营养成分含量。苗期轻度调亏灌溉处理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大薯率和中薯率与苗期充分灌溉处理差异不显著,且马铃薯总糖、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均最高,表现出较高的营养价值;中度调亏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了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大薯率和中薯率,总糖、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也明显下降。综合分析表明,苗期进行轻度调亏灌溉不仅能够维持马铃薯外观品质,还能改善马铃薯的营养品质,可作为景电灌区马铃薯最佳灌溉制度。
2025年20期 No.898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0 ] - 杨伟球;张健;杨静怡;夏昊;霍尧;李浩宇;
为探索秸秆内置反应堆技术在苏州地区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了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对设施番茄栽培环境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应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可有效提高冬季设施大棚20 cm地温2.6~3.8℃,提高棚内气温2.9~4.1℃,提高CO_2浓度72~523 mg/kg,番茄灰霉病和叶霉病发病率分别降低30.2%、33.3%,并可促进番茄提早上市和产量提升。同时,该技术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4.3%,EC值降低17.4%,对土壤改良的效果较好。综合来看,秸秆内置反应堆技术可在苏州地区冬季及早春设施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2025年20期 No.898 33-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0 ] - 户金鸽;杨军;
为探讨低温胁迫时长对哈密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哈密瓜主栽品种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为试验材料,在温度10℃条件下进行不同低温胁迫时长处理,分析比较2个主栽品种对不同低温胁迫时长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大致随着低温胁迫时长的增加而下降,低温胁迫60 h,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分别较处理前下降了23.24%、35.14%。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长的增加大致呈增加趋势,低温胁迫60 h,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MDA含量最高,分别是0.42、0.30μmol/g,较低温胁迫前分别提高了121.05%、130.77%。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长的增加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低温胁迫60 h,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POD活性高于西州密17号,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POD活性分别是22.63、31.25 U/(mg·min),分别较低温胁迫前提高117.60%、100.32%。西州密17号和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上随着低温胁迫时长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低温胁迫48 h,SOD活性达到最高值且西州密25号幼苗叶片的SOD活性高于西州密17号。综合来看,西州密25号的抗寒能力强于西州密17号。
2025年20期 No.898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47 ] |[阅读次数:0 ]
- 韦美静;胡兰梅;王丽娜;肖仲久;欧后丁;唐艳龙;
草地贪夜蛾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为了筛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剂,测定了苦参碱不同倍数稀释液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苦参碱100倍和200倍稀释液对草地贪夜蛾致死作用较强,草地贪夜蛾校正死亡率分别在8 h和32 h内达到100%,其致死中时分别为124 min和186 min;400倍和800倍稀释液致死中时约为1 d;1 600倍稀释液对草地贪夜蛾致死作用较弱,草地贪夜蛾校正死亡率在观测时间内(3 d)未达到50%。在施药24 h时,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死亡率与苦参碱稀释倍数的关系可用对数函数y=-25.97ln x+222.26来描述。据此计算,半致死浓度为稀释760倍,换算成苦参碱质量浓度为7.83 mg/L。说明高浓度苦参碱可用于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
2025年20期 No.898 41-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49 ] |[阅读次数:2 ] - 贾博轩;曹振亮;吴甜;程文磊;钟宇;夏体渊;
烟草根际微生态系统内互作关系错综复杂,特定微生物凭借多重机制展现抗病效能,根际微生物间还存在代谢互补以及群体感应协同调控现象。为此,在介绍根际微生物与烟草抗病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与技术及根际微生物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机制,指出了云南烟草根际微生物研究面临的挑战,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持续进步,为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20期 No.898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76 ] |[阅读次数:2 ] - 杨平俊;周晨;查国贤;沈晴;孙振军;
江苏太湖稻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5万hm~2左右,主要病虫害有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大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给水稻安全生产带来威胁。“防病虫提单产”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以“防病虫、减农药、提单产”为宗旨,分步实施“植物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和精准用药”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危害损失,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本文总结了该技术模式的具体内容,提出科学监测预警、统筹兼顾稳产保供和农药减量、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等举措,以期为该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No.898 48-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2 ] - 马雯轩;屠超凡;张浩源;张小霞;宫帅;崔英;
葡萄喜温暖干燥环境,耐寒,果实味香可口,既可鲜食又可酿酒。葡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葡萄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过程中,受土壤、水分、修剪、花期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葡萄容易发生病虫害。我国葡萄主要病虫害有葡萄霜霉病、葡萄白腐病、葡萄白粉病、葡萄绿盲蝽、葡萄透翅蛾等。这些病虫害会危害葡萄叶片、果实等,影响葡萄品质和产量。目前,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手段对葡萄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本文介绍了葡萄常见病虫害,总结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葡萄生产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No.89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54 ] |[阅读次数:2 ] - 聂月飞;谭成方;
为了探明黄腐酸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生长的影响,在孕穗期叶面喷施100、200、300、400、500 mg/L黄腐酸,并以清水作对照(CK),开展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黄腐酸能显著提高超级杂交稻的产量,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结实率、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显著增加,其中,喷施200 mg/L黄腐酸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此外,黄腐酸还能促进超级杂交稻干物质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与转运,尤其是喷施200、300 mg/L黄腐酸处理效果显著。因此,叶面喷施黄腐酸能有效提高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和生物量,质量浓度为200~300 mg/L时作用效果较佳。
2025年20期 No.89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2 ] - 赵玉华;唐才宝;李军;鲁文雄;邝佳明;邓翼飞;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宁远县晚稻产量、农艺性状、土壤生产力及肥力的影响,开展了“3414”水稻肥效试验,对宁远县晚稻农香42的氮、磷、钾肥三要素最佳组合配比、用量进行分析,并建立最佳肥料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宁远县晚稻农香42的氮肥(纯N)最高施用量为459.35 kg/hm~2、磷肥(P_2O_5)最高施用量为99.5 kg/hm~2、钾肥(K_2O)最高施用量为413.99 kg/hm~2,最大产量为10 630.01 kg/hm~2;3种肥料间的互作效应表现为NPK>NK>NP>PK;单因素肥效与水稻产量的作用效果表现为钾肥高于磷肥和氮肥。
2025年20期 No.898 63-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2 ] - 马媛媛;王君正;
为了验证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华坪热农1号芒果生长安全性以及果实外观、产量、品质等指标的影响,开展了膨果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谢花后7 d先后4次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赤霉酸(GA_3、GA_(4+7))、氯吡脲(CPPU)、噻苯隆(TDZ)、萘乙酸(NAA)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可显著促进芒果幼果纵径和横径生长,提高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且不影响果实安全性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6-BA、GA_3、GA_(4+7)、CPPU、TDZ组合处理效果最佳,与清水对照相比,果实纵径增加11.15 mm,横径增加7.45 mm,单果质量提升24.39%,单株产量提高0.51倍,且显著优于6-BA、GA_3、GA_(4+7)、CPPU组合处理,与6-BA、GA_3、GA_(4+7)、CPPU、TDZ、NAA组合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TDZ促进热农1号芒果果实膨大的效果显著,而NAA对芒果膨果作用并不明显。
2025年20期 No.898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40 ] |[阅读次数:2 ] - 胡昕然;林志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植物的生长发育始终面临着诸多胁迫因素的挑战。面对这些胁迫,传统上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的手段应对,但长期大量使用这些化学防治手段,不仅会导致土壤质量和肥力退化,还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根际促生菌是一类定殖于植物根际,可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微生物。随着植物促生机制研究内容的不断更新,研究人员在进行根际微生物于逆境下促进植物生长的研究时,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方法。鉴于此,首先介绍了根际促生菌的类型和作用方式,随后阐述了非生物胁迫(干旱、高温、盐碱、重金属)和生物胁迫(病原微生物、线虫)下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根际促生菌在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No.898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02 ] |[阅读次数:2 ]
- 陈利;陈海雁;周灵青;路建林;陈军;
在三门湾近岸海域采集了鱼类、贝类和甲壳类3类重要经济物种,对不同海洋生物体内汞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生物体内汞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湾近岸海域生物体内汞的检出率为100%,汞含量范围为5~79μg/kg,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在不同鱼类样品中,汞含量表现为龙头鱼>花鲈>斑鰶>刀鲚=鲻鱼。在不同甲壳类样品中,汞含量表现为日本蟳>口虾蛄>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贝类中僧帽牡蛎的汞含量为54.00μg/kg。甲壳类和鱼类样品汞含量差异显著,贝类和鱼类样品汞含量差异显著,而贝类和甲壳类样品汞含量差异不显著。三门湾近岸海域鱼类生物体内汞含量均属于正常水平,但甲壳类及贝类存在不同程度的汞污染。
2025年20期 No.898 76-7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2 ] - 刘洪;谯圆圆;陈俊剑;冯舒婷;张果;
增强碳汇是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于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旨在通过能源结构转型减少碳排放量,为改善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人类生存环境作出贡献。本文采用蓄积量扩展法分别计算2014年和2020年湖北省及湖北省各地区碳储量,且以该2个年份的碳储量差值作为6年的碳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造林成本法和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所使用的碳交易价格进行碳汇经济价值估算。结果表明:湖北省2014—2020年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增速为1.23%,低于同时期全国年平均增速(2.52%);湖北省2014—2020年碳汇为5.380 8×10~7t,年均碳汇为0.896 8×10~7t,仅为全国同时期水平的3.28%;湖北省各地区碳储量和碳汇均具有较大差异性,可能与各地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有关;湖北省2014—2020年碳汇经济价值占GDP的比重为0.20%,各地区碳汇经济价值占比为0.01%~5.18%,普遍低于全国同期水平。本文对湖北省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进行研究,可为湖北省制定更有效的生态政策提供参考,这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0期 No.898 80-8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104 ] |[阅读次数:2 ] - 张頔;
以天然次生林林下植被(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及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疏伐年份样地林下植被及土壤的碳储量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19年疏伐样地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均最高,分别为0.80、0.47、1.32 t/hm~2。林下植被生物量随疏伐年限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不同疏伐年份样地林下0~1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最高,且不同疏伐年份0~100 cm土层土壤碳含量均表现为1998年疏伐样地>2007年疏伐样地>2019年疏伐样地。疏伐初期能够增加森林碳储量,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大量碳源。
2025年20期 No.898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2 ] - 高兰兰;胡鑫;吕淑莹;李文彦;
新型污染物微塑料进入土壤后,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以聚乙烯微塑料为材料,通过土壤培养试验,探究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聚乙烯微塑料添加比例分别为1.0%和5.0%的2个处理土壤pH值分别增加了0.47和0.58,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10%和14.49%,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1.65%和119.54%;然而,添加高浓度微塑料(添加比例为5.0%)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均显著降低。综上所述,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5年20期 No.898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204 ] |[阅读次数:2 ] - 王梓;赵立宁;杨晓清;熊高武;杨卫君;
农业面源污染制约当前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找寻最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针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面向巴州农户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的接受意愿调查。通过剖析农户认知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构建农户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接受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587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离散Logit模型对农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施肥量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处理对水污染的影响,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这3个方面认知情况对农户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从政府决策、科技创新和法律法规方面形成合力,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研究结果可以为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No.898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37 ] |[阅读次数:2 ] - 袁东明;
采用1980—2024年清丰县国家气象站的气温日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气温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清丰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454℃/10 a;入春和入夏日期呈提前趋势,夏季持续时间呈延长趋势,冬季持续时间呈缩短趋势;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低温日数呈减少趋势;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10月气温日较差最大;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14:04—15:36,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4:47—6:59。
2025年20期 No.898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14 ] |[阅读次数:3 ] - 于海英;
植物物候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气候类型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各气候类型下影响植物物候的关键因子以及如何耦合其他因子共同促进植物物候的发生还不清楚。基于此,综述了植物物候对温度(冷激和积温、温度敏感性、昼夜不对称增温及极端高温/极端暖事件)、水分(降水、干旱及极端降水事件)和光照(光周期和太阳辐射强度)响应的研究进展,并对比了不同气候类型下植物物候对各气象因子响应的异同。最后讨论了未来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No.898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57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