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净;
针对农业生产中因化学肥料不合理施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加重、肥料利用率下降、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明确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在油菜生产中的可行性,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在思南县开展了大田试验,以油研2020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当地常规施肥、减施10%化肥配施微生物菌肥、减施20%化肥配施微生物菌肥、减施30%化肥配施微生物菌肥和减施40%化肥配施微生物菌肥5个处理,研究了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对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处理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以减施20%化肥配施微生物菌肥处理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表现最优,产量增幅为10.06%,油菜籽粒含油量、油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幅分别为10.98%、4.18%和9.26%,还能减少杂质含量。在思南县油稻轮作种植模式中,油菜种植施肥方案以减施20%化肥配施微生物菌肥为宜。
2025年13期 No.89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0 ] - 牛忠洁;艾黎辉;唐俊峰;王晋伟;
为明确适宜浚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以玉米品种MY73和大豆品种菏豆19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玉米与大豆行比4∶4、4∶6)开展了田间试验,并对不同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病虫害发生情况、产量、成本、产值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的影响不大,对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以及大豆有效株数、株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4∶6(玉米与大豆行比,下同)模式纯收入最高,为14 832.6元/hm~2,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4∶4模式增加381.0元/hm~2。
2025年13期 No.89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0 ] - 赵向阳;李慧华;侯佳蓝;全雯珺;刘军民;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基于传统间(套)作创新发展而来,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有效解决了大豆与玉米争地的矛盾。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对稳定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索出适合江苏泰州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最佳模式,设置8个种植模式开展了大田试验,对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生育期、抗性、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行玉米套作6行大豆(玉米株行距为15 cm×50 cm、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大豆株行距10 cm×50 cm,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模式玉米和大豆产量较高,分别为6 106.90、1 248.00 kg/hm~2;纯收益最高,为23 105.70元/hm~2,较纯作玉米和纯作大豆分别增加4 245.90、9 380.70元/hm~2。
2025年13期 No.891 7-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0 ] - 董诗浪;张振伟;杞美军;李学俊;葛宇;
为了探究国内外咖啡研究的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以标题为咖啡(coffee)的文献,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了2004—2023年近20年有关咖啡的文献发表时间及数量、主要作者、研究热点及关键词的突现等。结果表明:国内方面,自2014年后国内有关咖啡研究的文献数量有所增加,主要研究的咖啡品种为阿拉比卡咖啡,主要研究内容是咖啡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栽培、管理方式等,其中领衔学者主要为龙宇宙、董云萍和黄丽芳等,且主要发文作者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合作联系;国外方面,2004—2023年发文量整体表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在2019年后快速增加,并在2023年发文量达到最大值,研究大多集中于分子与基因层面,少部分研究集中于咖啡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栽培方式,并且以卡尼弗拉咖啡以及阿拉比卡2个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领衔学者主要为Miroslava Rakocevic、Fabio Luiz Partelli、Jose C. Ramalho等,但主要发文作者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2025年13期 No.891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0 ] - 徐超;崔立刚;赵波;李晟涵;成明锁;
为筛选出适宜内蒙古东北地区种植的藜麦新品种,以23个藜麦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中藜爱科(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藜麦育种试验基地(赤峰市松山区大夫营子乡)采用人工穴播栽培模式开展了比较试验,对各品种(系)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藜麦的农艺性状、抗倒伏性和产量各不相同,差异明显。不同品种(系)藜麦生育期为89~124 d,株高为155~243 cm,穗长为35~90 cm,籽粒直径为1.70~2.40 mm,千粒重为2.50~3.78 g,产量为2 067.19~4 300.00 kg/hm~2。其中,DY3003、DY3009、DY3113、DY3163、DY3257、DY3265和23-089综合性状表现优异,可以在内蒙古地区进一步试验示范。
2025年13期 No.891 20-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0 ] - 耿惠敏;王怡敏;
为了研究1BL/1RS易位系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黄淮麦区2020—2021年度的209个小麦新品种(系)进行1BL/1RS易位系鉴定,并将易位系品种(系)和非易位系品种(系)小麦平均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指标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1BL/1RS易位系小麦品种(系)有133个,占总数的63.64%,不同试验区之间1BL/1RS易位系品种(系)分布有差异。1BL/1RS易位系小麦品种(系)的平均产量略高于非1BL/1RS易位系,平均千粒重显著高于非易位系,说明1BL/1RS易位系能通过增加千粒重使小麦增产。
2025年13期 No.891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0 ] - 李永新;詹林川;晋琳;
针对沿江单季稻田土壤酸化问题,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了生物炭、酸性土壤调理剂、石灰和钙镁磷肥4种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与对照不施土壤改良剂处理相比,石灰处理土壤pH值提高了0.46;生物炭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和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提高幅度较大,分别提高12.84%和7.09%;钙镁磷肥处理土壤容重降低10.34%,土壤总孔隙度增加5.06%,对土壤结构改善效果最佳。各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现为生物炭>石灰>土壤调理剂=钙镁磷肥>不施土壤改良剂。整体而言,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应根据当地农田耕地质量提升目标选择适宜的改良剂。
2025年13期 No.89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77 ] |[阅读次数:0 ] - 张涵;许仕全;王永云;何光福;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烟区种植的烤烟新品种,解决因连年种植云烟87带来的土壤、烟叶质量问题,选择云烟105、云烟301、云烟100、云烟300和云烟99这5个烤烟品种为试验品种,对比分析大田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云烟300和云烟301的生育期过长,后期收烟栽粮易发生时间冲突;云烟99和云烟100感官评吸表现回味苦,口腔干燥,杂气重;云烟105的大田生育期、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协调性、初烤烟的感官评吸质量和经济性状均较优。综合来看,云烟105可作为小石桥烟区的轮替品种。
2025年13期 No.891 33-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0 ] - 刘子强;施运锋;赵营;刘亮;马保国;
为明确次生盐渍化土壤适宜施肥模式,以常规施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有机硅功能肥、有机硅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配方施肥)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及甘蓝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结球直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常规施肥相比,其他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容重和水溶性盐分总量,增加了甘蓝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结球直径,其中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处理土壤电导率、容重和水溶性盐分总量降幅最大,分别为28.98%、12.40%、18.14%;甘蓝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结球直径增幅最大,分别为50.47%、17.42%;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有机硅功能肥、生物有机肥和配方施肥处理均提高了甘蓝产量,分别提高39.70%、32.53%、18.31%、16.87%。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有利于改善次生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及增加甘蓝产量。
2025年13期 No.891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0 ] - 文登鸿;吴雪莲;
为进一步探索施肥对六盘水市马铃薯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设置无氮、无磷、无钾、氮磷钾、无肥5个处理开展了试验,并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氮肥作用较为明显;氮磷钾处理马铃薯的农艺性状表现最优,缺氮会影响马铃薯株高和叶色,缺磷会影响马铃薯茎粗和分枝数。不同处理马铃薯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氮磷钾处理产量最高,达38 986.18 kg/hm~2;无氮处理产量较低,为31 442.40 kg/hm~2,与无肥处理(28 847.93 kg/hm~2)差异不显著。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6.01%、15.95%、33.66%。种植马铃薯时必须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钾肥,并注重氮肥的施用,才能获得高产。
2025年13期 No.891 40-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0 ] - 范晓霞;刘锐;许瀚林;
为明确氨基酸微量元素水溶肥对生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美国大速生菜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氨基酸微量元素水溶肥施用量在0~120 kg/hm~2之间时,生菜植株性状(株高除外)、根系性状、生理性状、干物质量等指标均随着氨基酸微量元素水溶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基施复合肥750 kg/hm~2+冲施氨基酸微量元素水溶肥120 kg/hm~2处理较对照基施复合肥750 kg/hm~2地上部鲜重提高了96.1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58.47%。在生菜种植过程中,推荐施肥量为基施复合肥750 kg/hm~2+冲施氨基酸微量元素水溶肥120 kg/hm~2。
2025年13期 No.891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0 ]
- 居梦婷;阮赞誉;林蔚红;陈国祥;沈艳;陈文海;
为了掌握梨小食心虫在浙江海宁市桃园发生危害变化规律,在桃园设立监测点,对梨小食心虫在桃园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并调查虫梢率,同时研究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以及同一种药剂不同时间施药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海宁市桃园钻蛀危害的主要是梨小食心虫,其成虫诱捕高峰期在4—6月,7月后诱捕量急剧减少,4月初幼虫开始为害桃梢,4月底达到高峰;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0 g/L虱螨脲乳油、10%多杀霉素可分散悬浮剂等药剂防治梨小食心虫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4月初对桃园喷施药剂,能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梢,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
2025年13期 No.891 46-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1 ] - 刘敏;李民;费丹;江俊起;
为筛选出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的药剂,于2023—2024年在肥西县西郑岗村开展了不同种子处理药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3%咯菌·噻虫胺悬浮种衣剂3.0 mL拌种子1 kg、11%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0.7 mL拌种子1 kg、10%咯菌·嘧菌酯悬浮种衣剂2.2 mL拌种子1 kg、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 mL拌种子1 kg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较优,至小麦灌浆期防效仍高于65%,同时对小麦出苗及其后期生长安全,是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的理想药剂。
2025年13期 No.891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1 ] - 陈永广;孙俊铭;
为研究生物农药全程防治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的效果及持效期,明确有效防控水稻主要病害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开展了生物农药防治水稻主要病害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生物农药在本试验剂量下对水稻安全。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12%井冈·蜡芽菌水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较好,6%春雷霉素可溶液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用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900~1 050 g/hm~2防治水稻纹枯病,用12%井冈·蜡芽菌水剂3 750~4 500 mL/hm~2防治稻曲病,用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或6%春雷霉素可溶液剂750~1 050 mL/hm~2防治稻瘟病。该研究为水稻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药剂选择参考。
2025年13期 No.89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30 ] |[阅读次数:1 ] - 郑仁春;孙俊铭;
水直播稻田杂草危害严重,杂草抗性增强,导致传统除草方法效果下降。为有效防除水直播稻田抗性杂草,开展了播种前土壤封闭及封杀结合的除草方式对水直播稻田抗性杂草(稗草、鸭舌草、陌上菜和异型莎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播种前用26%噁草酮乳油1 500 mL/hm~2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对抗性稗草、鸭舌草、陌上菜和异型莎草的防除效果良好且持效期长,对水稻生长安全。在抗性稗草发生量大的稻田,建议采取播种前封闭结合特定时期茎叶喷雾的封杀结合方式,能有效防除杂草。
2025年13期 No.891 57-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1 ] - 罗先锋;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运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防控茶园病虫草害,是保证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介绍了叙永县后山镇高山生态茶园主要病虫草害种类,总结了近年来茶园中应用与探索的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态复合种植技术(林+茶混植、茶+马铃薯间作、油茶+绿茶混植、茶+食用菌间作、茶+大豆间作)、理化诱控技术(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高效低(微)毒低残留农药防控技术、人工除草与化学除草技术,并分析了生态复合种植的成效,以期为标准化无公害绿茶示范基地和高标准优质高产绿色茶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13期 No.89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1 ] - 杨昌春;
为了研究二氢卟吩铁促进油菜抗逆增产增效的效果,选用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进行了田间示范试验,调查喷施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对油菜生育期、抗逆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对油菜的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可以减轻油菜冻害和菌核病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增加油菜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理论产量和折合产量,且喷施2次(第1次在冻害发生后48 h喷施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90 g/hm~2,第2次结合“一促四防”喷施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90 g/hm~2)效果更好,油菜理论产量和折合产量分别较不喷施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的常规管理对照增加31.95%和60.92%。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在油菜生产中具有推广与应用的潜力。
2025年13期 No.891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1 ] - 高贤义;徐竞成;刘曙东;林婷薇;岳雅妮;
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樱桃番茄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清水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用量丰产剂2号与2,4-D处理樱桃番茄坐果率、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单株产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丰产剂2号与2,4-D这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降低了樱桃番茄的开花数,提高了樱桃番茄的坐果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单株产量,其中0.025‰2,4-D处理的提升效果更好。不同用量丰产剂2号处理樱桃番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比较,使用0.025‰2,4-D处理效果最佳。
2025年13期 No.89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1 ]
- 周春志;杨雪颖;马勇;杨姗霖;
为了解金边玉簪的开花生物学特性,以不同冠层结构下的三年生金边玉簪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群、个体、花序和单花4个水平的开花物候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金边玉簪在不同冠层结构下的开花物候具有一定差异,在林缘环境下花期持续时间较林窗和林下长,在种群、个体、花序和单花水平上,其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45 d、32 d、26 d和1 d;在个体水平上,金边玉簪开花振幅曲线呈单峰式,属于集中开花模式;在花序水平上,不同冠层结构下金边玉簪种群的开花数与坐果数之间、花期持续时间与始花日期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金边玉簪的繁殖发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2025年13期 No.891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1 ] - 李越扬;
黄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是一种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我国特有树种。近年来,黄山松因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此,介绍了黄山松的特征特性,并对其在气候变化研究、生态保护研究、旅游产业、医疗领域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山松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25年13期 No.891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1 ] - 王峰;梁迎秋;李霞;
基于文献分析,梳理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林业学科领域碳汇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1995—2024年我国林业领域碳汇研究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李峰、沈月琴等学者的贡献较大,周玉荣、徐新良等学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主要研究机构是林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且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碳汇”“碳储量”“森林碳汇”“林业碳汇”4个关键词的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关键词,是过去30年来研究的热点。预计今后的研究将重点围绕“碳中和”“碳达峰”和“双碳”目标等方面开展。
2025年13期 No.891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10 ] |[阅读次数:1 ] - 何鹏亮;揭红东;朱宁静;邢虎成;揭雨成;
为了探究湖南草地菊科植物的营养品质,筛选优质的牧草植物,在湖南草地采集了35份菊科植物种质资源(营养期10份,开花期20份,成熟期5份),测定了其干物质(dry matter,DM)、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纤维(crude fiber,CF)、粗灰分(crude ash,Ash)、无氮浸出物(nitrogen free extract,NFE)等营养成分含量,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营养期10份种质资源的DM含量为12.22%~44.83%,CP含量为7.81%~15.24%,EE含量为0.98%~2.78%,CF含量为17.54%~34.70%,Ash含量为8.47%~12.60%,NFE含量为40.17%~51.84%;开花期20份种质资源的DM含量为13.75%~44.23%,CP含量为6.67%~19.38%,EE含量为0.96%~4.42%,CF含量为16.33%~41.44%,Ash含量为6.21%~19.69%,NFE含量为31.72%~54.06%;成熟期5份种质资源的DM含量为26.91%~53.68%,CP含量为7.47%~11.56%,EE含量为1.52%~3.31%,CF含量为28.91%~39.23%,Ash含量为8.84%~13.82%,NFE含量为41.15%~46.2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营养期10份菊科植物种质资源中,鬼针草(Bidens pilosa)营养品质最好;在开花期20份菊科植物种质资源中,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营养品质最好,矮蒿(Artemisia lancea)、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营养品质较好;在成熟期5份菊科植物种质资源中,黄瓜菜(Crepidiastrum denticulatum)营养品质最好,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营养品质较好。
2025年13期 No.891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1 ]
- 汪德众;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庞大,但是有效利用率不高。通过专用设备将秸秆捡拾、丝化后直接风送入车斗,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收储和运输成本,是解决秸秆开发利用问题的关键。为适应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的耕作模式,设计了9JS-1700型秸秆捡拾划丝机,计算出螺旋输送装置和抛送风机的重要技术参数,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作业速度、划丝刀线速度及密度,使秸秆收获质量和丝化质量均达到相应的行业标准,为秸秆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2025年13期 No.891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1 ] - 张鸿;
水利信息化技术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的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重点探讨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智能决策等技术在精准灌溉与动态调控中的应用,揭示了当前水利信息化技术推广中数据采集精度不足、系统集成性弱、经济接受度低及政策支持不够等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强调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区域化技术创新及政策优化对推动节水灌溉普及的重要意义,旨在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2025年13期 No.891 133-13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1 ] - 胡周;
陇南市高耗低效的取水用水模式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而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陇南市水资源和水利建设现状,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提出了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强化水土保持、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政策引导和农民培训等优化策略,以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态环境负担,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2025年13期 No.891 137-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1 ] - 崔红波;朱文帅;
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对于保障城乡防汛安全及改善城乡农业灌溉和城乡居民用水条件至关重要,其配套的泄水闸、钢坝闸、泵站等水工建筑物工程对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防渗性及地基承载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其基础垫层往往需要大量的混凝土浇筑。结合某城乡防汛排涝水闸底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案例,详细阐述了水闸底板基础施工在混凝土比选、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养护方面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介绍了数字化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在水闸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的应用,以期为水工建筑物底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案例参考。
2025年13期 No.891 140-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12 ] |[阅读次数:1 ] - 任震宇;牟泳宇;陈道初;唐巧;杨未希;
针对生态浮岛农业环境的果蔬采摘需求,设计并验证了一种专门用于长条状果蔬采摘的机器人。机器人以智能化和模块化设计为核心,通过漂浮框体、摘取组件、辅助组件以及精确的控制系统,实现了高效、精准作业。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在中速(0.3 m/s)与中等力度(10 N)设置下性能最佳,30 min内可采摘110个果蔬,损伤率为5.45%。机器人通过稳定性设计能适应水面波动环境,降低了采摘过程中对果实的损伤。该设计为生态浮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并为智慧农业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5年13期 No.891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3 ] |[阅读次数:1 ] - 宋飞;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植保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高效绿色发展的需求,植保无人机应运而生。介绍了植保无人机在果树栽培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优势,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植保无人机的技术优势,并对植保无人机在果树栽培领域的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植保无人机在果树栽培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科研继续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方向发展。随着深度优化算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植保无人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必将在现代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5年13期 No.891 147-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1 ] - 刘新斌;黄夸克;张光辉;保路伟;刘晓倩;
针对烤烟烟叶等级分类存在特征数据繁多、分类效率及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降维与贝叶斯优化算法-支持向量机(BO-SVM)的烤烟烟叶等级分类方法。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剔除冗余信息;其次,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烤烟烟叶等级分类模型,并利用贝叶斯优化算法(BO)优化SVM模型的超参数;最后,完成实际采集数据的应用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SVM模型,基于PCA降维与BO-SVM的烤烟烟叶等级分类方法准确率至少提高9.5百分点,验证了所提方法解决烤烟烟叶等级分类问题的有效性。
2025年13期 No.891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69 ] |[阅读次数:1 ] - 蒋茂平;
为研究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情况,选取武汉大学CLCD数据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地表覆盖数据,借助ArcGIS 10.7软件进行裁剪、融合等处理,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铜仁市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大的是森林,占比在60%左右;其次为农田,但在研究时段内总体呈减少趋势。在20年发展过程中,铜仁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森林、水体、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在逐渐上升,森林利用面积增长最多,增长了955.924 4 km~2,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增长了107.426 3 km~2;草地、灌木、农田利用面积呈下降趋势,农田利用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664.365 7 km~2。
2025年13期 No.891 157-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41 ] |[阅读次数:1 ] - 李天兰;武红旗;向泽群;王宇轩;李红山;徐婷;
为快速、准确识别和监测防护林的退化状况,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大疆经纬M300 RTK无人机采集12块防护林样地的多光谱影像。通过K均值聚类法选取死亡木和濒死木的NDVI、RERVI、NDRE和FVC不同阈值,并基于阈值提取死亡木和濒死木的比例,进而识别防护林的退化等级。结果表明,NDRE和RERVI与退化等级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86,P<0.01),而FVC的相关性最低。针对死亡木和濒死木的特征,确定FVC的阈值为0.36,NDVI的阈值为0.30,RERVI的阈值为2.07,NDRE的阈值为0.20。进一步分析表明,NDRE对退化等级识别的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0.92,Kappa系数为0.83。通过无人机遥感结合多种植被指数识别退化等级,可为防护林健康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025年13期 No.891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1 ] - 王嘉宁;孔耀;周旭;于春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湿地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部分湿地出现了退化现象,不仅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也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挑战。为了有效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及时了解湿地水质状况,开发设计了一种基于HC-12无线通信模块的便携式湿地监测装置。该装置结合单片机搭载蓝牙模块及多种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湿地水质的实时监测,监测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等,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该装置具有机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通过远距离遥控操作,扩展了监测范围,可以覆盖监测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云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对数据的远程传输、存储和分析,有助于对湿地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研究与设计基于HC-12无线通信模块的便携式湿地监测装置,提高了湿地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新手段,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025年13期 No.891 168-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12 ] |[阅读次数:0 ] - 谭洁霞;李超宇;廖芳永;魏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度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茶园病虫害快速识别,成为推进智能六堡茶种植发展的重要力量。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茶园病虫害识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关键算法和模型优化策略,并且对模型的设计及其在六堡茶种植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采集不同季节及气候条件下的茶园影像数据,通过标注工具完成数据的预处理,并运用数据增强技术提高模型的泛化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ResNet(残差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结合迁移学习与集成学习方法,有效提升了病虫害识别的准确度。模型经过大量训练集和验证集的训练,并在茶园中进行田间测试,结果显示,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多种茶园常见病虫害,其效果远超传统方法。将该技术应用于智能农业,实现了对茶园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估结果良好,用户反馈显示操作简便,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基于深度学习的茶园病虫害识别技术应用研究不仅为茶园病虫害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作物病虫害识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2025年13期 No.891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0 ]